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度一家】四年琴事

2014-8-23 18:42|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6335| 评论: 0

摘要: 四年琴事和古琴真正结缘是在2011年。颇为有趣的是,早在09年,现在琴馆的这个空间就来过一位著名琴人,并援琴演奏了一曲。而当时,这里是著名画家杨彦的画友会,作为主人的我们,还对琴一无所知——那是杨彦画友会的 ...


四年琴事



和古琴真正结缘是在2011年。颇为有趣的是,早在09年,现在琴馆的这个空间就来过一位著名琴人,并援琴演奏了一曲。而当时,这里是著名画家杨彦的画友会,作为主人的我们,还对琴一无所知——


那是杨彦画友会的一次集会,各界嘉宾纷纷到场,其中就请到杨老师的朋友,广陵派古琴传人刘扬老师携琴助兴。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哗然喧然,刘老师一曲弹罢,悄悄找到主人吴康体老师,说道:


“人实在太多啦!古琴这种乐器,不适合在人这么多,这么嘈杂的场合下演奏啊。”


演奏乐器,人多,不是更热闹,更助兴?吴老师一时没反应过来。然而这种气质独特的、“更适合弹给自己听” 的古老乐器,已经让他不免仔细打量,频频注目了。


所以,当两年后他坐在著名斫琴家王鹏老师的钧天坊中时,已经对这种古雅、淡泊的乐器抱有了最初的悦意。而那时他仅仅是打算开个小琴馆,自己也学着弹弹玩玩。之前的二十余年他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投身于科学事业中,但这并未使他在最初接触古琴时感到阻力,“觉得学古琴没什么门槛,因为它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的,你不会弹,随便拨一个音,听了心里也很舒服。这时候你就想,如果我会弹那更好了。”


然而那天,他随口的一句玩笑——“王老师不如我们合作开一个琴馆吧”让之前预想的一切都翻篇了。之后的四年,他开琴馆,招学员,收好琴,办古琴演奏会,不知不觉走到了今天。琴馆从刚开始的只有一位老师,数位学员,发展到现在分设三个学区于京城东、西、南部,所招收的历届学员千余人,在馆学员近百。而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雅集、演奏会,更是每季举办,目不暇接。


一件小众、冷门的乐器,居然能汇聚这么多热爱它的朋友,共聚于一馆之中,令人既惊且喜。尤其这些学员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白领、职员,他们从事与文艺毫不相干的职业,而匀出生命的一方净土给琴声,给艺术,这些不期而遇于此的人,其实内心皆有坚守。他们相信,即便在郑重和优雅被定义为小众的时代,每个人也都有权力去追求富于美感的生活。他们相信,即使现实逼迫我们流荡奔走,每个人也应当扫出一片清净自省的空地。我们所有人,正是基于一点上,才得以相遇。


对吴老师来说,四年琴馆生涯大概只有一个遗憾。夜凉人散,馆中安静时,他偶尔会去拨弄两下琴弦,弹几个散音。“我自己倒没时间学琴了。”


2014年7月,琴馆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变故。风波甫定,吴老师与伉俪杨羚老师决定,南下姑苏一带访琴。


“想看看古琴人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不同于我们之前的,开大琴馆,服务于十几个老师,教一百个学生。”


他们看到了苏州的叶名佩先生,吴门琴社的创立者,八十余岁高龄,清格见骨。家里一张小桌,两琴对放,教习不辍,她淡淡地说:“从前的老先生,没有靠古琴吃饭的,我们弹琴、教琴,只是喜欢。”

他们看到了随意而来,随性而去的古琴雅集,临时起意,没有预先宣传,雅集前几小时主人发了个朋友圈——今晚上裴金宝先生在我们这儿古琴雅集。结果时间不到就坐满了场,有弹过琴的,更多都是没弹过琴的。

他们在上海停留,与复旦的学子、琴人小聚,倾听活跃于这个圈子中的年轻人们的声音,新鲜的视角,古老的热爱。


“这个琴馆我们要继续做下去。”他们最后说。


度一是由非琴人开办的,这也许反而使它具备独特优势,可进可退,并非一味要在这个圈子里营生。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这个空间与古琴的质地契合,与引领我们接近古琴的初心契合。简而言之——让无论是经营者自己,或是学员都感觉舒服。琴馆创始人吴、杨二位老师均已年过半百,用他们的话说:“我们退休没事做,与其去别人家的琴、茶空间里聊天休闲,不如自己打造这样一个空间,还能把更多的朋友请进来。”这是一个琴馆,但它首先是一个家。


2014年8月,琴馆在经过重新装修和调整后,欣喜地迎来了新的合作者以及充满个性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们。


2014年9月,度一重新起航,敬请期待。








真棒

握手

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