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度一琴友记丨三叠弦心,七弦寄情——澳门琴友的琴途感悟

2025-5-5 12:50| 发布者: 度一学堂| 查看: 46|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一直以来,度一琴馆以专业的师资队伍助力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琴友学习古琴,始终秉承为学员服务、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全方位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并受到了老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此篇分享一位澳门琴友在 ...

【编者按】
一直以来,度一琴馆以专业的师资队伍助力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琴友学习古琴,始终秉承为学员服务、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全方位做好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并受到了老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此篇分享一位澳门琴友在度一的习琴经历,既是琴途的感悟,更是对未来传承发扬的期许!

大家好,我叫徐佩玲现在正在度一琴馆学琴,很开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琴故事,因为最喜欢的琴曲是《阳关三叠》所以我也把自己的琴途分了三叠来分享。


 一叠:岭南琴心 

最初被古琴的音乐吸引是源自香港老电影记忆中《笑傲江湖》的朦朦胧胧一曲《沧海一声笑》……退休后,我的计划先是搬到祖籍广西和好朋友们一起喝茶享受退休生活,原以为日子会浸在茶香与散步中度过。后来广西有位朋友在学弹古琴,问我要不要一起学习?我还怕是古筝,就没敢答应,结果隔了一段时间去看她,发现就是年轻时候记忆中的那个乐器,当场我就拍板报名要学古琴!

学琴不易。因为年龄的关系我的手指早被岁月磨钝,弹琴时总压不准徽位。虽然我都六十岁,手指唔似后生仔咁灵活,但我日日雷打不动练六七个钟,别的事情都被抛诸脑后。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古琴启蒙老师——梁彦德老师(毕业于广西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我当时每日早早就到琴馆里,开始练指法;夜深人静,下课回家就到书房,死磕曲谱;老朋友们叫我出去玩我都没时间。正所谓 “有付出就有收获”,两年后也就是在2024年老师鼓励我去参赛“大灣區(澳門)國際藝術節”古琴专业参赛,和师姐一起合奏弹的是老师编曲的合奏版《阳关三叠》。比赛当天我一直紧张怕弹不好,包包里面都准备好了速效救心丸,哈哈哈,不过还好没用上。

△“大灣區(澳門)國際藝術節”古琴专业比赛现场

比赛时望住台下密密麻麻嘅人,我忍唔住心惊,毕竟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高规格的古琴比赛,评委当时是香港大琴家苏思棣老师、岭南派名家谢东笑老师,福建名家张锦冰老师。但是顺利弹完之后竟然一举斩获银奖,站在颁奖台上时,之前的辛苦都值得!

△“大灣區(澳門)國際藝術節”古琴组银奖

2024年9月,我们师生一起组织了“柳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专场音乐会”,这场大型专业的雅集演出让我的舞台经验愈加丰富。然后回澳门又参加了澳门琴人的古琴小雅集,也让我继续学习古琴的心愈发坚定。

△柳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琴学会专场音乐会现场

△音乐会现场

二叠:燕京问道

2024 年,小儿子要去北京语言大学做交换生,我不放心,自然要陪他北上。见孩子在学校拼命读书,我心想:“年轻人这么努力,我这个当妈的可不能拖后腿!” 于是带着琴也一起北上求学。

初来北京空气干燥得鼻孔冒火,结果古琴也不适应,带去的老杉木琴天天裂响,像在抗议。搞到我头都大,当时为了方便照顾儿子一开始是住在海淀区,但是酒店费用住久了荷包也受不了。

找附近的琴馆和古琴老师发现北京门槛真高,有的嫌我广东口音重,有的说我年龄大反应慢不容易教,还有老师技术不过关收费还离谱。于是我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和琴馆,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探访一间又一间琴馆。终于缘分来了,我找到了——北京度一古琴馆,这下子让我认定此地正是我要学琴之处,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的学琴啦!

一开始和琴馆创始人杨妈妈喝茶聊天得知,度一古琴已经开了16年了,回溯初创之时,她与老伴吴老师都是 “门外汉”虽不通琴艺,却怀揣着对古琴文化的赤诚热爱,以守护传统文化为初心,广邀名师、联合知名古琴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将琴馆打造成如今的模样。琴馆任课老师们个个教学严谨又耐心,一张张古琴亦系精挑细选,音色靓。杨妈妈笑着说,若要细数琴馆这些年教过的学生,以及帮助找到知音的古琴,那数字肯定会令人惊叹。我这个从澳门大老远 “过大海” 学琴的 “老学生”,又一心想在琴艺上精进,杨妈妈知我心意后,仔细斟酌特意为我量身推荐了合适的老师。望住她认真帮我筹划的模样,这份贴心,让我倍感温暖(用我们广东话讲:好似饮咗碗阿妈煲嘅老火汤)。

这里我要给大家郑重介绍一下我的古琴老师在度一琴馆任教多年的——吴旻聰老师。吴老师的古琴是在台湾老家启蒙的,然后14岁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求学后面一直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本科、研究生毕业。老师超级低调而且弹琴真的非常厉害,讲话温温柔柔,带住几分南方人的儒雅,仲好风趣幽默,搞到学琴的气氛轻松又愉快,教我这么笨的学生都不发脾气,非常有耐心!当时就超级佩服即刻被 “圈粉”,暗下决心一定要跟住他好好学琴!

△在度一琴馆和吴老师上课

这期间还我还经历了“租房惊魂”几经波折搬到潘家园,新屋里没有琴桌、带的杉木琴开裂返厂维修杨力馆长无偿提供古琴和琴桌给我使用。因为不适宜北方冬季的气候,感冒发烧生病身体总有不舒服……琴馆杨妈妈还特意为我煮饭煲汤包饺子,平日上课还有精美的“亲斫”工作餐招待,琴馆每位老师都好似朋友一般对我,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年底我还应邀参加由澳門古琴文化推廣協會、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香港古琴研究會主办的粤港澳三地琴人交流雅集。雅集上弹完《鸥鹭忘机》,台下有位70多岁的琴友同我讲“你的琴音听完好似置身喺山水之间咁!真的太棒了!”此次雅集是我从北京回到澳门的第一次交流,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场雅集仿若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琴文化更为深邃的天地,同各路高手一齐弹琴、倾偈,真系大开眼界,对古琴的热爱也愈发醇厚。

△「絲弦共鳴·三地同韻」
【琴韻廣和粵港澳琴學讀書會】古琴雅集合影

△雅集弹奏《鸥鹭忘机》

因为度一琴馆老字号分馆多雅集活动也多,一有表演登台的机会,老师就鼓励我报名参加,我吓得直摆手,“唔得唔得,我胆子小,上台肯定会手抖到弹唔好”。杨力馆长讲:“不怕不怕!上台锻炼下,胆子自然就大喇!” 跟着吴旻聰老师,我系统学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学院派”技艺,在这期间度一琴馆杨力馆长和吴旻聰老师课下一有时间就经常带我这个外郷人参加一些高规格雅集、音乐会和嘉德、保利、中贸圣佳的古琴拍卖会增加眼界。

△参加弦上茶&ASPLUME

《天净沙·冬》音乐会

△参加度一琴馆岁末雅集

△参加北京通州万达商场古琴表演

三叠:粤海传灯

因为是启蒙于广西地方的琴馆我还需要不断融合提高琴技。不同的古琴流派和演奏技法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点,这期间吴旻聰老师帮我细致的纠正指法,梳理琴曲的意蕴,得知我有传承古琴文化的想法后,积极鼓励我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古琴师资。

备考中央音乐学院古琴师资那段时间,我和年轻学员们成天 “钉” 在琴馆,从早练到晚,也非常感谢度一琴馆的驻馆老师们,因为天天在练习考试的曲子,老师们随时帮助我修正音准、节奏和梳理琴曲教案讲解。当收到通过考试的消息,我立刻打电话回澳门向家人报喜,开心到好似中咗六合彩

△2025年成功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资证书

如今,儿子的交换生学业即将圆满结束,我原本计划同他一同重返澳门。不过现在计划调整了我还想在北京度一继续多深造几年!在度一学习的这段时间,深深感受到了度一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每一位老师都在帮助我,包括早期找房子、起居饮食、学琴考试和后期开馆规划,度一琴馆给予我的帮助太多太多了……

前些天整理琴谱,发现这些年积攒的曲谱已有半尺厚,每一页都记满批注。有的地方已经写不下新的笔记了……

想着等学成回家开一间像度一琴馆一样的琴庐,把每位爱琴的琴友都能凝聚在一起,将我广西学琴时领悟的岭南琴派灵动与北京习得的正统技法融合,再结合着这些时间在北京大饱耳福参加不同音乐会近距离感受不同琴家们的演奏风格,用自己的领悟和理解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古琴之美。

我老公以前不支持也不理解,总感觉一个女人家家退休就在家呆着就好,学古琴花钱花时间不说最后竟搞到北京那么远的地方去学古琴,山水迢迢搞得每天很累也不知道值不值得。现在不仅全力支持而且还说一定要多多感谢北京度一的那些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后面再帮忙打理琴庐负责招生,儿子笑说我这是 “半路出家成宗师”,女儿讲我“以后传承就靠你喇”。我却知道,古琴于我不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根脉。

我希望在古琴的一方天地里,能让年轻一代领略古琴的深邃之美,感受古琴嘅韵味,让这跨越山海的琴声在澳门落地生根。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别人照进你生命的那缕光,轻轻捧给后来人。

吴旻聰和徐佩玲合影

-END-

具有十六年历史的纯粹古琴空间。

一支由著名古琴家杨青先生为教学督学,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杨青先生拜师弟子组成的核心师资团队。

一张度一古琴(养一系列),在博观市场、躬身实践的基础上,采众家之长,确保古琴品质:良材精工,音色纯正。

一个“度一家”,用家的温暖凝聚起琴友的心。
“生而得一,在世度一,以琴养一。”


度一古琴馆官方网站

www.dyxt.org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日常琴课】   【师资团队】

【网络琴课】   【线上直播】


真棒

握手

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