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唐五代传世名琴欣赏(图文)

[复制链接]
查看24394 | 回复1 | 2012-4-3 0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九霄环佩琴
九霄环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代“九霄环佩”琴,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唐琴之首器

    琴为伏羲式,面桐底衫,琴体阔大厚重,紫栗壳色漆,有剥落伤裂,后人用朱漆修补多处。鹿角灰胎,胎下有粗丝黄葛布底,小蛇腹断间杂细密牛毛断。背面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池旁左侧有“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十字;右侧并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十字及“诗梦斋印”一方。龙池下篆书“包含”大印一方。印下刻有苏轼题记“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苏轼记”。凤沼上方刻篆书“三唐琴榭”小印,下方为“楚园藏琴”四字;腹内左侧刻寸楷“开元癸丑三年斫”七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考,“九霄环佩”、“包含”为较早镌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伪刻。琴首下护轸为紫檀所作,据《五知斋琴谱》记述,当为康熙年间装。
  清末,此琴为北京琴家叶诗梦所得。九嶷名家杨时百在《琴学丛书》中亦对此琴极为赞赏。二十世纪20年代初,此琴为清宗室溥侗所得,后溥侗移居沪上,此琴遂成为上海琴坛重器,后售予大藏家刘世珩,“三唐琴榭”、“楚园”均为刘世珩别号。至1953年,国家文物局从刘氏后人手中以重金购回,并转交故宫博物院。
  此琴古朴凝重,发音苍松透润,自清末以来向为琴家推崇,誉为希世珍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二)大圣遗音琴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大圣遗音
[img]http://www.dpm.org.cn/files/image/8831/2007/0775/img0002[400PX].jpg[/im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 大圣遗音琴(正反面)
         “大圣遗音”琴,唐至德丙申,通长122cm,肩宽20.1cm,尾宽13.4cm,最厚5cm,底厚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古琴为圆首内收狭尾,项、腰各作内收浅弧形,相传为神农式,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状,项、腰作圆棱。通身漆黑色,退漆处露栗壳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补,发大小蛇腹断间细牛毛断纹。金徽。琴底发波浪形细纹断。圆形龙池,直径 7.6cm,扁圆凤沼,长12cm,宽2.9cm。琴面为桐木斫,色黄质松,纹直而密,小弦外侧自岳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纳音微隆起。紫檀岳尾,制作细润精致。额下由轸池向外微坡,护轸系原作,岳、尾均有后换痕迹,装旧青玉轸足一副,足雕葵瓣纹,轸作6棱尖底,系明黄丝绦长穗。
  琴池上方刻4cm许草书“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细边粗笔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两侧分别刻2cm许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4句16字。龙池内两侧上下有3cm许朱漆隶书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铭文均系旧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断出。
  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饶有古韵。

              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拍卖行举行了“映心有情——宫廷御瓷珍玩”专场拍卖会,拍卖会上,一架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1.15亿元成交,再次缔造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记载,这架古琴为伏羲式,桐木胎,鹿角沙漆灰,色紫如栗壳,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扁圆形凤沼。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并且池两侧还篆有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另有“困学”、“玉振”两枚方印。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虽然历经千年,但是该琴至今未曾剖腹大修,非常难得。之前,“大圣遗音”琴原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所藏,在1948年,由王世襄、袁荃猷夫妇以饰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再加翠戒指三枚换得。
   2011年5月,在中国嘉德春拍中,一张“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1.15亿元成交,成为继去年秋拍以1.37亿元成交的“松石间意”琴之后的第二张“亿元”古琴。据悉,这是“大圣遗音”琴第二次现身拍场。它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的嘉德拍卖会上,当时拍了891万元,送拍的正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自称“琴奴”,其夫人袁荃猷更是弹奏古琴的高手,多年来这把琴一直是夫妻俩的心爱之物。直到2003年袁荃猷病故,王世襄才将这把古琴拍出。
          而在王世襄收藏之前,“大圣遗音”琴还有一段离奇的身世。原来,此琴原为清宫旧藏。据说末代皇帝溥仪在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入宫点查,发现在墙角一隅有张破琴,琴上既没有弦,也没有琴轸,架起琴弦的岳山也崩坏残缺。又因室内常年漏雨,琴面大部分积上了一层厚厚的水锈,漆面也完全脱落。于是,在清点旧藏的登记簿上,这件稀世珍宝竟被登记为“破琴一张”。
          直到1947 年,当时正在故宫古物馆工作的王世襄发现了此琴。他一见便知是中唐珍品,立即移藏于珍品库延禧宫,并为它配上青玉轸足。1949 年,他又请了古琴名家管平湖为其进行修缮,将琴面的水锈磨净,并按照原先规格配上岳山。从此,这张中唐御制琴的庐山真面目终于再现于世人面前。
          “大圣遗音”琴由唐朝琴匠制作于755年,彼时正值安史之乱,明皇奔逃蜀地,太子李亨即皇帝位。“大圣遗音”琴为李亨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之一,琴通身长122cm,肩宽20.1cm,尾宽13.4cm。在琴背龙池上方,刻有“大圣遗音”四字,琴底刻有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此琴铭文意境幽寂,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迹象。


(三)独幽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独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代(公元618—907年)

  通长120.5厘米,额高19厘米,肩宽14厘米,厚9.5厘米

        1963年由省文管会征集入藏

        在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古琴中,此琴无疑是镇馆之宝。琴首弧形,项斜收,近肩处收成小弧。九、十徽处有一内收成圆弧的腰。琴面微弧。背面龙池、凤沼均为圆形。琴身布有蛇腹断、牛毛断、流水断、龟背断、梅花断等断纹,通体原髹(xiū)谷色漆,后以朱漆修补多处。琴面肩部中央刻狂草“独幽”二字,龙池下方刻方印“玉振”,龙池内底周围刻隶书“太和丁未” 四字(唐文宗元年)款。另琴尾还刻有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题诗及杨氏弟子李伯仁的题字等。此琴曾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先生收藏使用过。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是古琴界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四)春雷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   
春雷琴
長126.0公分,高10.8公分,肩寬22.1公分,尾寬17.2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琴為中國古代的弦樂器,外形輪廓因時代,地域,作仿而各有差異。本件琴作連珠式,表面鬆塗的黑漆,斷紋細密。玉徽、玉軫、玉足,軫上均細刻篆字。肩部共鳴箱的龍池為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行草書 「 春雷」二字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有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斲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祕藏》記之:「 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髮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當代琴家試彈,皆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十分難得。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传世古琴,以唐琴为最珍贵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实是最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在其宣和内府设“万琴堂”,广罗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灭北宋后,金人将夺自宋宫的珍宝,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春雷”琴也随之来到了北京,成为了金帝宫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华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后,“春雷”又复出于世,成为了元宫中的珍宝。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以后其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传入明宫之中。       
  到了清朝,“春雷”琴流传到裕亲王府中。以后,该琴又流出府外,后来为满州大琴家佛诗梦所得。后来,佛诗梦又将“春雷”琴传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为汪氏传家之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春雷琴(伏羲式)  
旅顺博物馆藏
  此琴通长 123.2、肩宽 20.3、尾宽 13.9、底厚 1.1厘米。 琴为桐木斫、髹鹿角灰胎,脱漆处露葛布底,通身发小蛇腹断纹。金徽,琴面小弦一侧,约自七徽半至尾际有下陷裂痕一道,面之弧度较圆,左右项腰边沿之楞角毕具,而底面之项腰两处楞角浑圆,具晚唐琴的减薄特点十分明显。惟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有减薄痕迹、并不见后配迹象。琴材甚旧,似有拼合,图形龙池、扁圆凤沼,池沼内未见腹款字迹。池上刻草书“春雷”2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沧海龙吟”4 字。 此琴的流传已不可知晓。





(五)太古遗音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太古遗音琴  规格: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材料:木质       收藏地: 中央音乐学院       
        
  太古遗音琴 唐初贞观年间斫制 长122cm 额宽22cm 尾宽14cm 中央音乐学院藏 师旷式。原黑漆,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行书“太古遗音”,池下刻篆书“清和”印,左侧刻“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曾由已故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
          “太古遗音”篆书款 琴为仲尼式,桐木胎,黑漆朱髹,虽存世千年,仍品相完好。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烂陆离,龙鳞,龟坼、流水、蛇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世间罕有与其相匹者。琴名双钩篆书《太古遗音》四字由于年代久远,偶为湿琴荐所浸而有所脱落,粘补后略有漫漶,然尚遗“音”字下半部之 “日”字清晰可见。龙池两侧镌有行草:“佩剑冲金聊暂据,匣琴流水自须弹。”字体似王羲之圣教序,颇具唐人笔意,且词义豪拓,亦有唐人气概。龙池下镌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手书:“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紫阳琴铭一则,落款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书”,为传世古琴所仅见者。雁足上方有阴文“玉振”印一方,当为元代大收藏家鲜于枢之印,以象其金声玉振之意。著名古琴鉴赏家管平湖先生据此推断:“此琴唐制,年代当不晚于北宋。”琴首为乐器,而乐器以音质为最重要。箫声琴韵室主人吴景略先生藏琴首重音色。五十年代初期,吴景略在沪得此琴消息,当晚即动身赶往苏州以重金购得携归。此琴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音质高古松透、清越而多灵韵,轻轻触按即得正声,被誉为琴音中之佳“老生”,亟受珍重并为宝藏。我们今天听到的《吴景略古琴艺术》全套传世唱片亦多繇此琴录制。





(六)梅花落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琴为仲尼式,琴面以黑漆为主,间有红、黄色,蛇腹断纹。红木雁足,呈五角星形,侧面雕成齿轮状,足底精雕细纹,背面龙池内左侧刻楷书“大唐武德元年岁次戊寅”十字。1963年上海琴家沈草农先生为其题名和题款严益堂先生镌刻于琴底,自此该琴名为“梅花落”。沈草农先生题款“癸卯六月下澣希翁记” 通长118厘米,隐间(两山岳之间的有效弦长) 110.2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5厘米,厚6厘米。





(七)老龙吟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为响泉式,后改为仲尼式。琴体秀美,项、腰边棱略带圆势。鹿角灰胎,黑漆。蛇腹断兼细密流水断。长方形龙池,椭圆形凤沼。琴背项间刻“老龙吟”三字。龙池内纳音较平。原为苏州琴家汪星伯所藏,后归天津琴家高仲钧。拥有专家鉴定,该琴系中唐所制,琴名为原刻。通长121.3厘米,隐间(两山岳之间的有效弦长) 110.2厘米,肩宽12厘米,尾宽14.5厘米,厚4.1厘米




(八)一池波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飞泉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飞泉”琴,传为西蜀雷氏斫,是晚唐琴的代表作。民国初年此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为当时古琴家李静(伯仁)所藏。后辗转归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山西程宽(子容)。1980年程氏将琴捐献,经国务院转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近代琴家杨宗稷称其为琴中之“鸿宝”,李静曾定其为雷氏斫。当代古琴鉴定大师郑珉中认为:此琴琴面略呈抛物线形,琴两侧边际较薄,仅底之项、腰两处棱角作了圆处理,是为晚唐琴的特点;琴用朽木斫,纳音为桐木镶贴而成,状如常制,发音温劲沉细,应是晚唐时期“追时好而失家法”的雷琴。






(十)“石涧敲冰”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代
长122.7厘米,首宽17.5厘米,高11.5厘米   四川博物馆藏                       
1951年征集
该琴为神农式,通体有蛇腹断纹和少许梅花圈纹,琴面略呈弧形;外侧嵌圆形螺钿十三徽,琴面张弦七根(弦为后配),底部开两个长方形音槽 ,中部大的叫“龙池”,尾部小的叫“凤沼”,寓意上山下泽,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底面首部阴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龙池下腹部刻有篆书“玉泉”方印一枚。




(十一)“引凤”百衲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代
长122厘米,首宽19.7厘米,高14.5厘米    四川博物馆藏
1951年征集
此琴为伏羲式,通体呈棕黄色,未髹漆。“百衲”之谓系用削好的桐木及竹木条拼缀,象龟纹似,又象僧衣,加漆胶合成,故名“百衲琴”。螺钿十三徽,张弦七根,七枚轸为牙骨、琴底面首部阴刻有楷书“引凤”二字,旁左侧刻有“铁侠”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度一学堂的微博
匿名 微博评论 | 2012-4-3 11: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微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自 琴道居士 的新浪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