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手机页面联系我们

如何欣赏古琴艺术

[复制链接]
查看13995 | 回复0 | 2017-11-16 1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南·关雎》)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鄘·定之方中》)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女曰鸡鸣》)

我有嘉宾,鼓琴鼓瑟。(《小雅·鹿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

鼓琴鼓瑟,笙磬同声。(《小雅·鼓钟》)

这些读起来温柔雅致的词句皆出自我们熟悉的《诗经》中,从中可以发现,早在西周至春秋之间琴已经融入当时人的生活中,成为用以表达内心感受的常用乐器之一。琴的历史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传统传说中认为是伏羲氏削桐为琴,结绳为弦。《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而古琴从发明到普及于民间再到被传入诗歌被《诗经》收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通过诗文以及乐史资料有据可考的三千多年历史可信度极高。

在谈古琴艺术如何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传统中国音乐的分类:传统中国音乐分为两大类,雅乐和民间音乐。

雅乐又分为宫廷音乐,如祭天、节庆、皇家婚礼的礼乐;文人音乐,琴、诗歌、昆曲(所有戏曲中只有昆曲因其唱词、旋律皆由文人创作而归为雅乐);宗教音乐,如佛教、道教场所用的音乐。

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如各地地方戏曲、民间小调、京韵大鼓、二胡、琵琶、笛子等。

而什么是文人音乐?或者什么是文人阶层?文人,即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简称,相当于西方所谓的贵族阶层,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续大部分来自于他们,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和文明礼仪的继承者。古琴则因其形制代表的天地人和、音质审美体现出的内敛优雅而成为传统士大夫阶层修正身心、陶冶情操的礼器,或借景抒情,或借情喻志,或闺中情思,或国破家亡,或纵乐山野,或落拓飘零,这个木上结丝的“老友”可使文人内心的触动得以在音符的畅快淋漓间倾洒片刻,以最抽象自由的方式抗争外力的压抑。
因此古琴成为了琴棋书画的四艺之首,在礼乐文化中成为了文人最高精神境界的表达,形成了我们口中常提到的“琴道”。这也是欣赏古琴艺术的核心。

琴曲欣赏的首要自然是“优雅”,然而中国文人的形象又是丰满的,它不仅仅止于文人审美的主体,既宁静淡泊内敛中正,它也有阮籍、刘伶、李太白幕天席地,饮醉肆意,坦胸裸奔地疯狂,即使这疯狂背后的抑郁呛得人泪滴占襟;也有铁拐李和济公这样蓬头垢面,袒腹坡足,外观毫不见僧仙风骨的颠倒幽默;有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任性逍遥;也有张陶安的“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的放浪形骸,叛逆不羁。于是洋洋洒洒三千琴曲中有《欸乃》、《幽兰》、《流水》、《离骚》、《泽畔吟》、《泛沧浪》,也有《酒狂》、《挟仙游》、《广陵散》、《孤馆遇神》,恰恰是美的多元性和丰富性,造就了一首首风格迥异,各美其美的古琴艺术。所以一些唯“清微淡远”艺术风格为宗,并作为古琴艺术唯一欣赏和价值取向的观点四少认为并不可取。

最简单的例子,例如邻国的日本,同为东方国家,在审美上与中国传统审美求同存异,宁静内敛的外表下,核心确是通过极端的唯一性达到美的极致,比如日本的园林艺术,美是很美,但总觉得缺乏一点活生的气息,棱角分明,干净无尘,如同玻璃球里的美妙景致,当然也许与其枯山水艺术带来的感觉有关;反观中国古典园林,对称的飞檐翘瓦与不对称的园林布局,嶙峋透漏的怪石与静水流深,整齐洁白的墙面与墙角杂援俏生生的凌霄花,动中有静,静中又生动,内敛中和的外观下由于美感多样化的结合而显得内容生机盎然。

总之,希望大家在欣赏和学习古琴的时候,不要以单一的审取向去划分琴曲,而是可以试着去理解欣赏不同风格的琴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