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曰强纪念文集系列 | 茅原:只把春来报——忆梅曰强先生

[复制链接]
查看71 | 回复0 | 2025-9-1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3722tlagzaaf2fgaiu81.png


与梅曰强先生相识是在一九八四年,当时程午嘉先生介绍与我学乐理,一九八六年后又教小儿学琴。梅曰强性情随和,平易近人,凡是喜爱古琴的朋友找他学琴,他都热情教授,故桃李芬芳,遍及海内,可喜堪慰。


173727w21g0lwfgwhhpi99.jpeg

梅曰强寄给茅原的信件


173727g8h1z4kqx61se1v3.jpeg

梅曰强与其弟子陶艺


梅先生曾随五位不同琴派的老师学习,并被其主要的老师刘少椿先生认为是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的古琴艺术跌宕多变,意境深邃。无论是豪迈奔放的《樵歌》、肝胆照人的《离骚》、赤子丹心的《秋塞吟》、顶风傲雪的《梅花三弄》、洁身自好的《山居吟》、执着深情的《忆故人》、古淡清雅的《渔樵问答》、书声琅琅的《秋夜读易》还是清远悠扬的《平沙落雁》,在他的演绎下,始终那么洒脱自如,是遥远年代的诗情画意、丝丝入扣的生命脉搏、玉洁冰清的高风亮节,是亲切的感受、心灵的陶冶、美与善的浸润。对古琴音乐曲高和寡的担心是多余的,梅曰强的演奏总能引人入胜,把观众吸引进屏息凝神的专注境地。



梅先生在介绍欣赏古琴时说:

“对听琴人来言,不仅要静下来听,仔细地听,有始有终地听完全曲,还必须‘忆’,就是根据曲情介绍,用置身其境的感情与曲意融通。”


他总结出静、细、恒、忆,听琴“四要”。尤其是强调“细”:

“就是要细心地听其音韵,察其妙意,方能感受到趣味。”


173728the4zrdqmqeycq9h.jpeg

梅曰强先生


他说的“韵味”让我想起徐青山《溪山琴况》中“二十四况”,同他的老师刘少椿先生的观点也是一致的。这种“况味”远离通常人们所说的狭义的社会功利性,却高扬艺术上的独创性——崇尚空灵境界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173728n1raxtbhixihtkl6.jpeg

茅原之子茅毅聆听梅曰强先生弹琴


有着三千年传统的古琴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几濒临绝境。五十年代刚获新生,十年浩劫,多少古琴付之一炬。近年来却出现了国际性的古琴艺术复兴,许多西方音乐家也从古琴文化中惊奇地发现了层峦叠嶂的音乐美。古琴艺术能与民族共命运,正是由于这些一辈辈琴家自觉地接过传统的接力棒,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才有了今天古琴音乐的复兴。怀念友人,不胜感慨!


二〇〇六年四月于金陵


END



人物简介


茅原


173728a591hj4nzj4t4wih.jpeg


本文作者茅原(1928-2017),山东济南人。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编委,西北民族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及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评论家协会顾问

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系,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助教。1956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康津斯基班学习外国音乐史,兼从姚锦新教授和苏联专家别吉德章诺夫学习曲式与作品分析。1958年入戏曲音乐研究班学习。1960年起,历任南京艺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后成为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音乐学专业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92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发表《意识二重性与音乐美学》《再谈戏曲音乐刻画形象的美学问题》等多篇论文,其学术思想主要收录于《茅原学术思想研究文集》中,另有《未完成音乐美学》《中外名曲赏析》等专著。



梅曰强


173729vnlnn8snwq16w861.jpeg


梅曰强(1929-2004),字南移,室名“移云斋”,祖籍江西湖口,生于江苏南京,是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

少年时跟随汪建候学习古琴和国画,后陆续师从夏一峰、赵云青、胥桐华及刘少椿为师,经刻苦钻研,尤得刘少椿亲传,琴艺大进。其琴风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泛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1990年和1995年,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其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保存。1992年,任杭州古琴邀请赛评委。1995年,任学术委员、中国古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代表。2000年,为江总书记及法国总统希拉克表演,其亲自制作的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希拉克总统。2002年,在国图音乐厅举办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广陵琴韵”。

长期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等职务。退休迁居扬州后,在扬州设“梅曰强琴馆”,桃李遍布天下。



刘少椿


173729sj8qcdc8guc2uw28.png


刘绍(1901-1971),字少椿,号德一,陕西富平人,曾师从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

我国近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其琴风厚重沉稳、跌宕大度,因善奏《樵歌》,人赠雅号“刘樵歌”。1956年,应查阜西等人之邀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其所留存的《酒狂》《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等音响资料,收录于《刘少椿古琴艺术》专辑当中。

曾在南京乐社传授古琴,后经甘涛推荐,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与甘涛合编《古琴教材》,与吴景略合编《院校古琴教学大纲》,为广陵琴派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林友仁、龚一,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刘薇等;曾任江苏文史馆馆员,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

除古琴外,在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笛、箫、道家养生等方面亦有造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