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曰强纪念文集系列 | 乔建中:清明时节相忆深

[复制链接]
查看82 | 回复0 | 2025-9-13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1318xd8zbztat0ggpfl0.png


梅曰强先生去世两年多了。尽管与他交往的十余年间,彼此见面不会超过十次,但在我心里,他是一个永远值得敬重,也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人。


一九九一年,在老学友萧兴华的力荐之下,音乐研究所请梅先生北上录音。二十余天内,他录下广陵派传曲二十八首。我们请他来,是坚持查阜西、杨荫浏、李元庆等前辈自一九五〇年代形成的传统:为当代琴家建立音响档案,不断增加中国音乐的典藏,履行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的历史责任。梅先生也很看重这次录音,自以为这是他近五十年操琴生涯的总结,也是他对研习广陵琴韵数十年的一个历史交代。为此,他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每一首琴曲的录音。当时,音乐研究所的食宿条件很差,梅先生则对之一律不予计较,每日不是弹琴,就是录音,完完全全地投入其中。我虽然琐务缠身,但多年养成的专业习惯,仍然让我隔三差五地跑到办公楼三层他的寝室或录音棚里听他演奏,并不止一次地向他为食宿之简陋表示歉意。他则总是宽慰我,说请他来留下一份录音档案就是他一生的荣耀。言表之间,我感到他说的是真心话。临行前,他送我一幅录音期间专为我画的山水。不善言辞的他,将自己对友人一腔情谊,全都泼洒在笔墨之中。我们之间的交往,也就以琴为缘,极自然地开始了。


171321k4885gkjvvgf5g84.jpeg

梅曰强《红梅报喜图》


此后,我们又多次相逢,如一九九四年的国际名琴名曲鉴赏会以及某些大大小小的雅集表演活动。那种场合中,大家身份不同,他操缦古琴,我听赏琴乐,但最重要的,我们已是故人,一种无言而有“声”的特定“语境”,维系着那不见面也照样深厚的琴缘。


最难忘的是他二〇〇二年九月来京借居北京丝竹园7号楼这件事。从他的话语中,我知道他想常住京城,在这里继续与琴为伴,并给后辈授业解惑。我相信这是他思虑很久后做出的对于他个人而言的“重大决定”。对于一个虽年逾古稀,但终生以琴乐为乐、并以生命相托于古琴的人来说,对于一个数十年来致力于延续广陵派生命但同时又不断吸纳金陵、浙、川诸派之优的当代优秀琴家来说,选择北京拓展事业,也许是最有眼力的决定。我们为他的这个决定而高兴不已,他的情绪也十分振奋。小小的借宿屋中,经常充满了温馨欢悦之气。他那一向庄静慈祥的脸上,也不时露出丝丝微笑。特别是知道斫琴师王鹏拜先生为师后,我想,这一次我们不光是朋友,还是邻居,我是不是也拜在他门下,成为他的一个老学生呢?也许这是一时冲动,但我感到,我们的交往一定会因此更加深笃。


171322dx4t7nt6dqxq0dtx.jpeg

斫琴师 王鹏


谁知不久之后(大概是翌年六、七月吧),他说要赶回南京办些私事。也许是有某种预感,也许是情之所至,行前,我请他吃了一顿便餐。记得那次有好几位熟人,陶艺、王鹏等皆在座。事后,每想起这顿便餐,我总有些忐忑。我是为他来京接风呢?还是为他行色匆匆的南下饯行呢?谁也说不清楚!万分不幸的是,他回南京后便一病不起,并查出恶疾。一个多月后,即与世长辞。北京临行前的那次欢聚,竟成永诀。


171322dmg4ea6ae85je50a.jpeg

陶艺、乔建中、梅曰强、王鹏合影


对于梅先生,我有两句话要说。


一句是,古云:


“士无故不撤琴瑟。”


这大概是确实的。从先秦到二十世纪,琴确实是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伴物,更是他们身份的一个代表。但也有例外。比如梅先生,他当过码头搬运工、船工,也长期做工会的统计和美工。不算是一个典型的、标准的知识分子。但他一生都忠诚于琴乐,其身上的琴人气质,未必比典型的标准的知识分子少或低多少。相反,我们日常惯见的“文人相轻”“急功近利”习气,在他身上倒少了许多。


171323uq7tuhwu7l5esluh.jpeg

江苏扬州 梅曰强故居


171323ag6zcgyiiv0reogi.jpeg

吴悦石题“梅曰强故居”


第二句是,嵇康《琴赋》所云: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我反复玩味这句话,以为它好似千年以前这位琴学远祖为后人立下的箴言。然而,列代以来,到底有多少琴人真正身体力行,遵从师训,如琴在众器之中之美名那样,修成琴、德两优的大家呢?恕我孤见寡闻,一下说不出很多人来。但我可以冒昧地说:梅先生就是一位达到这一境界的现代琴人。不知为什么,每次念到这句千古名言,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觉得此言放在他身上最合适。尽管上苍没有给他文人雅士这一先天的出身,但他却具备了一个琴家应该有的高洁操守。


171324zxdp6ooqsyox1vax.jpeg

梅曰强《松下抚琴图》


值此梅曰强先生演奏专辑正式出版之际,写下这篇小文,以表达我对这位相识虽晚但却情厚谊深的琴界真人的无尽怀念!广陵琴派因他的去世而失去一代宗师,但他多年来教授的一百多位弟子定会承接其志,一则以蹈常袭故,一则以贯通融会,使广陵琴韵在新世纪再显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张力!


丙戌年清明节后四日

德外丝竹园思仁斋


171325h689uu8vrqv0870r.png
END



人物简介


乔建中


171325j4uxva4ztp4xr1v0.png


本文作者乔建中,1941年生于陕西榆林。1967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先后在中国京剧院、山东省艺术馆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981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终身贡献奖”,2014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院长特别奖”

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西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陕北民歌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香港中乐团顾问,《冼星海全集》《马可选集》《当代中国.音乐卷》编委,《人民音乐》《音乐研究》编委、顾问


著有《乔建中文集》《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域民间音乐巡礼》《叹咏百年》《乐事文心》《国乐今说》《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乐人行旅》《乐论杂俎》等多部作品,主编、编著《华乐大典》《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锣鼓》等辞书、教科书、文集共计30余种



梅曰强

171331eglx33db8ixb8hno.jpeg


梅曰强(1929-2004),字南移,室名“移云斋”,祖籍江西湖口,生于江苏南京,是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

少年时跟随汪建候学习古琴和国画,后陆续师从夏一峰、赵云青、胥桐华及刘少椿为师,经刻苦钻研,尤得刘少椿亲传,琴艺大进。其琴风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泛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1990年和1995年,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其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保存。1992年,任杭州古琴邀请赛评委。1995年,任学术委员、中国古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代表。2000年,为江总书记及法国总统希拉克表演,其亲自制作的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希拉克总统。2002年,在国图音乐厅举办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广陵琴韵”。

长期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等职务。退休迁居扬州后,在扬州设“梅曰强琴馆”,桃李遍布天下。



刘少椿

171331rgnowomrmyor6fmg.png


刘绍(1901-1971),字少椿,号德一,陕西富平人,曾师从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

我国近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其琴风厚重沉稳、跌宕大度,因善奏《樵歌》,人赠雅号“刘樵歌”。1956年,应查阜西等人之邀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其所留存的《酒狂》《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等音响资料,收录于《刘少椿古琴艺术》专辑当中。

曾在南京乐社传授古琴,后经甘涛推荐,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与甘涛合编《古琴教材》,与吴景略合编《院校古琴教学大纲》,为广陵琴派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林友仁、龚一,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刘薇等;曾任江苏文史馆馆员,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

除古琴外,在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笛、箫、道家养生等方面亦有造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