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界,但凡有点资历和见识的朋友都知道,我与梅曰强先生有着长达五十余年的君子之交。由此而生的高情厚意,至今思来,恍若昨日场景,令人倍觉伤感。
众琴人合影
左起:1.陶艺 2.李禹贤 3.张正吟 4.程午嘉 5.刘正春 6.梅曰强 7.林友仁 8.马杰 9.龚一
古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之所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以至于今天的发扬光大,除了老祖宗留下的那一大笔精神遗产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芸芸众生中保持静默,持久行路的那批人。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行列里,梅曰强先生是最值得我们缅怀和追忆的一位。先生终其一生,未以大名显,未以大功居。先生走了,未以声名赫赫而来,亦未以滚滚洪音而去。先生的身影在许多人眼中恐怕显得有些单薄,然而在我看来,先生的贡献与意义,却是那么不凡与深远。
客观而言,我与梅先生共处的时间并不算太多。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南京古琴耆宿张正吟先生家,我初识了梅先生,他抚琴的姿势和气度从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先生体格魁梧、浓眉大眼,非常漂亮的一片络腮胡子。由于他的这种与传统文人不太符契的汉子形象,七弦琴在他的手下简直就象一块富有弹性和魔力的木板,那么顺从于先生的手、耳、心。最令我难忘的是他全身心投入的演奏技术,特别是他的呼吸声,在走音延续中,那似乎感染了美妙节奏的气息就变得更加明显,一曲未终就已大汗淋漓,这一古琴演奏中的独特版本迄今无人可及。我最钟情于先生演奏的《普安咒》和《渔樵问答》,静中有动、化情入景、音韵绵长、引人入胜,堪称一绝。据我听琴时下意识的观察,在梅先生率性抚琴始终,包括夏一峰老师在内的诸多琴界前辈,他们面带微笑,内含赞许的表情,已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他们对梅先生功力的肯定。
1957年8月南京乐社古琴组首次琴会留影于鸡鸣寺三排左起:1.孙梓仙 2.张钧 3.张锦 4.李禹贤 5.张正吟 6.梅曰强 8.邓文权 9.陈泽民
二排左起:4.赵云青 5.夏一峰 6.甘涛 7.刘少椿 8.朱赞臣 10.闵季骞前排左起:2.龚一 3.刘薇 4.翁舜和 5.林友仁 6.黄成元 7.蔡彬新
在那段寂寞而充实的日子里,我们每周都要到南京乐社聚会。南京乐社之所以能够成立,完全得益于张正吟先生的无私襄助。他把自己的私宅,一座号称“三六九”(三条巷六合里九号)的二层小洋楼作为聚集热爱中华音乐的社会贤达雅集之所。因正值解放初年,社会状况比较混乱,各类反动会道门、地下敌特组织时有活动,南京乐社的成立自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猜疑和误解。经过他们一段时间内的明查暗访,又由于每逢星期天,乐社内总是笙箫管笛之声悠扬如缕,不绝于耳,于是,误解逐渐消除,乐社恢复了一切正常的活动。而梅先生在乐社内始终起着一种楷模作用,无论是研修勤勉,还是协理社务,都是如此。他对南京古琴事业的传承发展可谓竭尽心力,功不可没。
梅曰强抚琴旧影
彼时经由政府批准成立的南京乐社的首任社长是甘涛先生、夏一峰先生,总干事张正吟先生。南京乐社始终坚持“遇物而诲、相机而教”的宗旨,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
李禹贤、夏一峰、张正吟、龚一合影
张正吟先生与学生李禹贤、马杰、忆君及刘少椿外孙陶艺和李禹贤女儿李莉合影
文革结束后的一九八三年,我们这批南京乐社的故交同仁在北京重逢。虽各自历尽劫波,感慨万端,但对古琴未来的前景,却都充满了豪情和信心。还记得一九八五年在扬州,第三次全国打谱会期间,梅先生对广陵派的现状十分担忧,而在以后的日子里,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和心力都投入到了培育新人、奖掖后学的事业之中。在一批琴界新秀的光环后面,梅先生的身影渐渐地变得高大伟岸,令人叹服,肃然起敬。
虽说逝者如风,往事如烟。人生在世,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想对于一个常人来说,衡量其一生意义与价值的标尺,恐怕还在于他在自己工作领域的成绩,在这一点上,梅曰强先生做了很多,而且,很好。
风起云扬,在远行的路上,先生,一路走好!
乙酉年初夏写于福州劲草琴堂
本文作者李禹贤(1937-2011),号“劲草”,又号“琴童”,山东桓台人。
我国当代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1954年起习琴,先启蒙于张正吟,后受业于夏一峰。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又师从于刘景韶、张子谦,并私淑管平湖,后执教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文化大革命”后,走遍福建全省,搜寻、抢救了许多几近失传的古琴谱,为传承、保护古琴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创办“劲草琴堂”。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习琴五十余年,博采众长,形成了“慢中取韵,韵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的艺术风格,被尊为“闽派琴宗”。除琴外,兼擅国画,尤精花鸟,在业界有琴画齐名之美誉。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顾问、福建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打谱有《高山》《雉朝飞》《修褉吟》《江月白》《风云际会》等曲目;撰有《打谱与研究》《闽派古琴考察报告》等论文。
甘涛(1912-1995),字汉波,生于江苏南京,近代著名昆曲艺术家甘贡三先生之子。
著名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一代宗师。20世纪20年代时,即以“南胡圣手”名闻乡里。1933年,进入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工作。1935年,创办中广民乐团,任中央广播乐团团长兼指挥。1954年,与父亲甘贡三、古琴家夏一峰、国画家兼古琴教育家张正吟共同发起组织“南京乐社”。
对笛、箫、古琴、古筝、琵琶和戏曲均有很深的研究,尤其在江南丝竹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江南丝竹大师和活词典”;其代表作《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江南丝竹的巨著;将民族音乐多声部交响化,是将中国民乐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夏福云(1883-1963),字一峰,江苏淮安人。
我国近现代古琴家,金陵琴派代表性人物。曾任南京国立音乐院古琴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乐社副社长等职。
1895年入道院学习笛与昆曲,1897年起师从淮安琴家乔子衡的弟子杨子镛习琴,后向乔氏另一弟子许老太学得《良宵引》等曲目。1920年,参加上海“晨风庐琴会”,演奏《平沙落雁》。1925年,迁居南京。1934年,参与创立青溪琴社。1954年,与甘涛、张正吟等发起成立南京乐社,推动古琴传承。其演奏的《静观吟》等16首琴曲被辑入《古琴曲汇编》;培养出梅曰强、刘正春等琴家。
张正吟(1912-1995),原名镇瀛,江苏南京人,我国近现代花鸟画家、古琴家,长期在南京多所中学任美术老师,生前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成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特约画师。
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张书岩等名家,专攻小写意花鸟,与著名花鸟画家萧朗合称“小写意张朗”,人物画则师法于徐燕荪。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出版有《张正吟花鸟画集》。日本《当代中国书画篆刻名人鉴》评其书画“风格秀丽,雅俗共赏”。
亦精通古琴,曾师从夏一峰、刘少椿学习古琴,是广陵派名家之一,藏有南宋、明、清时期古琴二十余张。1954年,与夏一峰、甘涛等人组建“南京乐社”,任总干事。在1956年的古琴采访中,曾特地赴扬州带领查阜西等人寻访刘少椿,抢救广陵琴派艺术遗产。
梅曰强(1929-2004),字南移,室名“移云斋”,祖籍江西湖口,生于江苏南京,是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
少年时跟随汪建候学习古琴和国画,后陆续师从夏一峰、赵云青、胥桐华及刘少椿为师,经刻苦钻研,尤得刘少椿亲传,琴艺大进。其琴风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泛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1990年和1995年,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其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保存。1992年,任杭州古琴邀请赛评委。1995年,任学术委员、中国古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代表。2000年,为江总书记及法国总统希拉克表演,其亲自制作的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希拉克总统。2002年,在国图音乐厅举办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广陵琴韵”。
长期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等职务。退休迁居扬州后,在扬州设“梅曰强琴馆”,桃李遍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