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曰强纪念文集系列 | 冯光钰:琴声悠悠忆故人——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三

[复制链接]
查看66 | 回复0 | 2025-9-12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0731saggqotytfkv777g.png


记得四年前隆冬时节的一个夜晚,我顶着纷飞的大雪,到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聆听“广陵琴韵——梅曰强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室外寒风凛冽,而琴声缭绕的音乐厅内却和熙如春。蓄着美髯的梅曰强先生神情自若地端坐舞台上,用他的自制琴“风入松”,一气呵成连续弹奏《秋塞吟》《樵歌》等十二首琴曲。听他臻于妙境的演奏,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久久难忘。音乐会后,我到后台向他祝贺,促膝相谈,相约来年再见。不料,事隔几月,突然先后接到陶艺、李劲风两位梅琴知音的电话,惊闻梅先生不幸病故的噩耗,想不到那晚音乐会相晤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梅曰强先生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中的名家。广陵派发端于清初,因与南京毗邻的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他祖籍江西,一九二九年生于江苏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梅曰强深受两地文化的熏陶,十四岁时即从名师习奏古琴,特别是在广陵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的指导下深得广陵琴乐之精髓。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广陵派的研究、传承与推广,又精研斫琴工艺,成绩斐然。退休后,梅先生迁居广陵派的发祥地扬州,开设梅曰强琴馆,为振兴广陵琴艺竭尽全力,深受乐界同仁尊敬。


170737st3ttb8a00zt70ee.jpeg

扬州剪刀巷 梅曰强故居


我与梅先生相识于一九八三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会上。其时,我受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老之嘱,具体负责那次由音协主办的活动。梅先生演奏的广陵派代表曲目《樵歌》《山居吟》,将幽林风静、伐木丁丁之意境刻画得生动异常。他的演奏雄浑磅礴,荡气回肠,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吟、猱、绰、注处理极其严谨,跌宕多变的节奏,富于巧思的句法布局,于强烈的对比中又十分和谐。之后他在研讨会上,就广陵派的历史、艺术特色等进行学术交流,与会者对梅先生的演奏及发言都给予很高评价。


170738uxassfr5f5car6tt.png

第二次全国古琴打谱会与会代表合影

第三排左起首位为梅曰强先生

170741s7l67p3lpp7pfnff.jpeg

前排左起第四位为梅曰强先生

前排左第十二位为冯光钰先生


170742f0uvi3mgzdll9cm3.jpeg

甘涛,梅曰強,翟小坡,沈仲章

1984年参加扬州(广陵琴社)复社合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古琴艺术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活跃,我与梅先生的交往亦逐渐多了起来。在历次古琴学术会议中,常有谋面之缘,或聆听他弹琴,或与他交谈琴艺,或在学术研讨论坛上听他宣讲论文。深感他品行高洁,乐如其人,所奏琴韵丰神独具,所论琴艺旨远洞微。


令我难忘的是,一九九八年夏,在扬州出席“回眸与展望古琴艺术研讨会暨纪念广陵派张子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活动时与梅先生的那次相唔。他在音乐会上弹奏一曲《渔樵问答》,那悠然自得的风采,潇洒清逸。琴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鄙弃。梅先生的演奏,旋律富于歌唱性,抑扬有致,顿挫分明,把两个人物的感情交流描绘得淋漓尽致。乐曲表现的是湖光山色,却无处不凝聚着人的情感。


这次活动期间,我们前往扬州漆器厂特为梅先生开设的古琴传授馆参观。他晚年从南京迁居到广陵后,将全部精力用在传授广陵琴艺上。琴馆里不仅陈列着他斫制的各式古琴,而且挂满了他的绘画佳作,浓郁的琴乐画境,书卷气扑面而来。金陵著名画家董欣宾生前曾撰写《听梅曰强先生琴赋》,称赞梅先生是“隐于市井、成于清淡之大琴手”,这个评价是很贴切的。在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中,他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古琴音乐。我们请他抚琴一曲,他说,弹一首《秋塞吟》以谢诸位琴友吧!那驰骋丰富的想象,委婉深情的旋律,宛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引人遐想,促人深思。


梅先生不仅演奏技艺精湛,而且在琴艺理论上亦有极深造诣,在每次古琴学术会议上,他都有高见发表。尤其是一九九五年于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上,以《关于古琴指法有法无法、有规无矩的浅识》为题的学术演讲(载唐中六主编《草堂琴谱》上册第 198-200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名为“浅识”,乃谦辞也,实际是其操缦一生的艺术经验总结,颇富辨证的哲理性。


170742msafhp9a6f9g99rk.jpeg

梅曰强抚琴旧影


他说“有法无法”,是指“指法必须服从旋律……没有旋律的指法是乱弹琴”,指出“法是指法的简称,无法不是不要指法,而是忘掉指法的意思”。


对于“有规无矩”之说,他认为:


“常规指法有一定的运动规范,不得任意篡改。但在特定情况下,根据出于自然,还于自然的哲理,既有规矩必然存在超出常规的无矩。”


他的有法无法、有规无矩的琴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演奏中。可以说,他在演奏时融入了“曲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这与他的琴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170743roittmnxji1trkmd.webp

梅曰强抚琴旧影


梅曰强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但他那悠扬动听的琴曲旋律依然萦绕在我耳畔,挥之不去。他谢世前在隆冬时节举办的广陵琴韵音乐会上演奏的《忆故人》,特意标明“纪念董欣宾、邓文权先生”两位辞世不久的故友。现在,我们也用《忆故人》悠悠的琴声来怀念梅先生,广陵琴声一定会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END



人物简介


冯光钰


170744rjrujocedycor6m6.jpeg


本文作者冯光钰(1935-2011),重庆忠县人,1961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获文化部授予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特殊贡献个人奖”。曾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琴学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赵沨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参与起草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辑方案,并负责日常编纂工作;提出“同宗说”“本土腔论”“融合说”等学术新观点;著有《中国曲牌考》《中国同宗民歌》《客家音乐传播》《戏曲声腔传播》等文集,在全国各大音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梅曰强

170744ekvkhzfo1i21k7cx.jpeg

本文作者梅曰强(1929-2004),字南移,室名“移云斋”,祖籍江西湖口,生于江苏南京,是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


少年时跟随汪建候学习古琴和国画,后陆续师从夏一峰、赵云青、胥桐华及刘少椿为师,经刻苦钻研,尤得刘少椿亲传,琴艺大进。其琴风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泛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1990年和1995年,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其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保存。1992年,任杭州古琴邀请赛评委。1995年,任学术委员、中国古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代表。2000年,为江总书记及法国总统希拉克表演,其亲自制作的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希拉克总统。2002年,在国图音乐厅举办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广陵琴韵”。


长期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等职务。退休迁居扬州后,在扬州设“梅曰强琴馆”,桃李遍布天下。


刘少椿

170744txi7mozqq7qh5ggg.png

刘绍(1901-1971),字少椿,号德一,陕西富平人,曾师从广陵琴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

我国近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的审美韵味。其琴风厚重沉稳、跌宕大度,因善奏《樵歌》,人赠雅号“刘樵歌”。1956年,应查阜西等人之邀录制广陵琴派名曲,其所留存的《酒狂》《樵歌》《平沙落雁》《山居吟》《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等音响资料,收录于《刘少椿古琴艺术》专辑当中。

曾在南京乐社传授古琴,后经甘涛推荐,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与甘涛合编《古琴教材》,与吴景略合编《院校古琴教学大纲》,为广陵琴派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林友仁、龚一、李长白、施世珍、周静梅和自己最喜爱的小女儿刘薇等人,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美好的青春活力;曾任江苏文史馆馆员,著有《广陵琴学之源流》等文,是研究广陵琴派的重要资料。除古琴外,在昆曲、书法、绘画、竹雕、武术、笛、箫、道家养生等方面亦有造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